发布时间:2019.07.11
在“2018——2019年度(第十届)中国人才发展菁英奖”颁奖典礼上,朱力先生荣获个人奖项最高奖——“卓越贡献奖”。他手捧奖杯站在舞台中央,显得格外耀眼。
而光芒的背后,则是无数星光的汇聚。回顾往昔,从培训理念的传播者到身体力行的践行者,从行业的领跑者到人才培养的发力者,一路走来,水到渠成。
20余年耕耘,3500次授课,50000名学员,超过300万公里飞行……朱力先生的这条职业路,或许就是一场脚踏实地攀登高峰的旅程,漫长而坚定。
一边是“饭碗”,一边是“梦想”
从清华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朱力凭借优异表现被推荐到了民航总局。旁人看来,从此可以捧着“金饭碗”衣食无忧的他,却只在民航总局待了不到一年,便悄然辞职。1994年,在他人的引荐下,32岁的朱力成为面向中国和东南亚发行的区域性管理月刊——“世界经理人文摘(WorldExecutive’s Digest)”中文版主编。
改革开放不久的90年代,许多现代西方管理理念在中国并没有相对应的概念,更没有合适的途径传入中国。通过这本杂志,朱力把一些重要的理念翻译成中文,并率先在中国传播开来。如“领导力(Leadership)”“团队合作(Teamwork)”“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Re-engineering)”“授权赋能(empowerment)”等等。
有一则轶事是关于“现代管理学之父”——Peter Druker的译名,还曾闹出一番“乌龙”。当时,朱力将其译作“彼得·德鲁克”,并很快在大陆传播开来;而同时期,中国台湾译为“彼得·杜拉克”,更接近原文读音。但因为朱力当时的错误译名最早在“世界经理人文摘(World Executive’sDigest)”上出现,而这本杂志在当时影响力之大,使得德鲁克的叫法已经难以更正了。虽然不完美,但似乎也验证了朱力在早期培训理念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贡献。
可是,仅仅是名词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引进,并不能满足当时求知若渴的中国企业家的需求,他们需要更专业的理论学习与实战经验。为此,朱力开始邀请一些西方的专家、培训师、管理顾问来到中国,基本每个月都会在北京、广州或者深圳、上海、香港等地举办大型的“管理研讨会”,平安、华为、万科、美的、用友等企业成为当时研讨会的“常客”。正是借助这种研讨会形式,朱力不仅帮助国内企业家打开了眼界,也为像麦肯锡、安达信、DDI等国外咨询公司接触新兴的中国民营企业和改制进取的国有企业提供了最初的途径。
“领跑者”的路上,义无反顾
中国企业家对西方管理知识的渴求不仅给朱力带来了成就感,更使他产生了使命感——帮助中国企业树立竞争优势,后来这也成为了竞越顾问公司的使命。
他开始规划一个更大的“蓝图”。“培训行业的多数人是在某方面有所建树,但又不愿受组织约束的专业人士。他们单打独斗而不愿意建设组织,即便是管理和领导力培训领域的专家,也缺乏打造组织的信心。”于是,朱力决心在这样一个知识服务领域,建立有一定规模并且能为客户持续提供优质服务的企业。带着这份使命与担当,朱力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1996年9月,竞越成立了。通过竞越,朱力再一次用西方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技能为中国新兴企业的成长打足了“营养针”。
可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一连串问题接踵而至:培养专职讲师、引进版权课程、建立市场、开拓客户、保护版权……没有一件事情是有先例可循的。出乎意料的是,在多数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朱力却把事情做成了。
做正确的事:20余年坚持数据库营销
竞越创立伊始,愿意为管理培训买单的客户少之又少,这给竞越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朱力受前家公司的影响,逐渐意识到若要打开市场,首先得做好数据库营销:竞越开始大量收集用户信息,筛选出的有用数据一封一封寄信,把公司理念和产品传达给用户。
在当时,大部分同行都没有决心去做这样一件高成本的事,而竞越一做就是20年。朱力相信,“20年坚持做一件事,尽管没有即时的回报与收益,但总有‘水滴石穿’的一天;开始的几封信也许并不会引起注意,但客户总有打开那一天。几次下来,如果客户发现你对企业的问题描述得越来越准确,你提供的解决方案越来越符合他的期望,这时,你收获的就是信任与认可,持续下来,竞越就积累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邮件及新媒体逐渐取代了信件,但不变的是营销模式。“竞越不是中国最早的培训公司,但我敢肯定,竞越一定是较早开始持续做数据库营销的公司。”谈及此,朱力自信满满。
打好“人才持久战”,不计代价
随着竞越的客户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品牌与质量也逐渐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此时,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人手不够”。这迫使朱力开始投入巨大的精力培养并留住优秀的讲师,这样的做法在当时的培训行业史无前例。
“建立人才通道,才能有出有进”。对于人才的招聘,朱力始终坚持要持续引进高素质的讲师。为留住并培养他们,朱力开始开发训练讲师用的教材和课程,把长期亲身经历的培训实践抽象成了一系列模型和方法论。其中,“井然”“自如”“入化”课程三部曲(见TIP)是朱力长期、大量实践的理论总结,不仅在竞越公司内部使用,更成为中国市场上独树一帜的培训师培训课程。
二十多年过去了,竞越累计招聘并培养讲师近200位,最终锻造出一支拥有50多位精兵强将的成熟讲师队伍。
TIP:“井然”、“自如”、“入化”课程三部曲
“井然” 主要掌握培训师的基本功,做到表达清楚、重音和手势配合语言表达、回答问题切题、教具和课堂布置到位。这个阶段以培训师讲授为主,学员被动接受。
“自如” 让已经掌握基本功的培训师进阶。此时要做到多问少说,引导而非告知,跟随学员的进度而对培训师预先准备的内容自如地进行调整。培训师植入了让学员思考、反馈的机制,并且在学员充分思考和消化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得到培训师预先设计好的结论,做到既给学员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又能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
“入化” 让有经验的优秀培训师“出神入化”,做到创造学习。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做到少问少说,创造能够引起思考和辩论的学习经历,不再引导结论而是激发思考,运用学员自我的资源和内在的能量进行学习,通过激励每个个体以及激励群体共创学习氛围。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向侵权坚决说“不”
21世纪初,培训市场逐渐繁荣,不少人看到了爆款课程带来的巨大收益,开始隐隐作祟,盗版课程开始露出水面。这时,朱力站了出来,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2年,竞越在中国赢得了第一个培训课程盗版侵权案。在他看来,维权案的胜诉,不仅给身边的人敲醒了警示钟,也给培训行业版权所有者指明了方向。确实,随着竞越版权官司的胜利,同行对用法律手段维权也开始有了信心。
不仅如此,朱力也是中国率先引进西方的IP培训产品的人。早在1998年,朱力就签订了中国培训界第一份版权课程代理协议,引进瑞典Celemi(赛乐敏)公司的“决战商场(Decision Base)”沙盘模拟培训课程。这种与国外的版权方合作,成为竞越在中国开创的一个独特的业务模式。目前,竞越已经运营着20多门来自西方国家的IP培训产品,而朱力则是把这些产品汉化、本地化的直接“操盘人”。
也也因此,美国Persona Global(培颂能全球)公司总裁Jon Gornstein先生曾这样评价朱力:
朱力先生是中国培训界少有的对中国之外的培训行业和专业知识有所了解的人。他对欧美一流的培训和人才发展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洞察。
我必须说,朱力对不同国家、教育、商业和文化背景而形成的学习方式和培训风格了如指掌,能够最有效地联通彼此。
乘着危机的翅膀飞翔
曾有竞越员工说:“在竞越,没有稳定期,永远都在挑战期。”竞越永远在挑战中活着,而朱力则是那个乘着危机飞翔的人。
要“砍树”,先学会“种树”
在朱力看来,一个企业的正常运作需要制造、销售、研发、组织能力建设与人力资源建设;但有些企业总爱把“尾巴”去掉——一味地卖产品,根本没有耐心去做研发、组织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这对竞越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那些坚持放长线、持续研发,做组织能力建设的企业,终究会战胜靠短期商业模式去生存的公司;大家都在‘砍树卖钱’,而人才发展和组织建设则是在种树,砍多少树,必须种多少树,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朱力意味深长地说。
但朱力又是乐观的。首先,华为的成功让大家看到了研发的重要;“杨三角”的受欢迎程度,也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组织能力对战略经营的意义;另外,中美贸易谈判之后,外企的回归会给像竞越一样的公司带来生机。“做生意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我对未来培训行业的前景信心十足。”朱力笑着说。
是帮助学员学习的“仆人”,而非控制学员的灌输者
“飞翔”的路上,挑战与机遇总是如影随形。二十几年来,朱力始终怀有一颗忧患之心,不断挑战自己,坚持每年讲授150天以上的培训课程。
“给人一瓢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在朱力看来,一个好的领导者首先要有高瞻远瞩的心态与坚韧不拔的品格,其次是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学习的成长性思维。所以朱力始终带着“没有任何一个学员在此刻愿意跟你学知识”的信念,活到老、学到老。
当有了渊博的知识与透彻的理解之后,还需要有更多的服务意识,这样才能洞察他人需要,更好地理解所教授的内容。正如Celemi(赛乐敏)创始人之一Klas Mellander所说:“ we are here in service of people;we are nothere in control of people”(我们是服务别人的仆人,而不是控制他人的人)。“一个好的仆人应该是恰好在你需要的时候,做了需要的事,而你却察觉不到他的存在。”朱力与很多培训老师非常不同的一点是,他站在学员身后的时间远远多于站在教室中间的时间。
在课堂上,他讲的每一句话,都出现在学员有问题的时候,他讲的内容恰好是学员头脑中正在困惑的疑问。他坚持让竞越的所有老师相信培训的主体是学员而不是培训师,培训是学员“学”,而不是被“教”的过程。
朱力和竞越的老师们都非常喜欢竞越《自如》课上的一段话:
大师不定义重力,除非学生发问:“落叶为何总是归根?”
大师不讲定律,宁肯学生纳闷:“两块石头一轻一重,松开手,为什么总是同时触地?”
大师不教公式,直到学生说:“肯定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表达这种现象!”
大师与学生共舞。大师不教,而学生学。
20余年耕耘,3500次课堂,50000名学员,超过300万公里飞行……朱力先生的这条职业路,或许就是一场脚踏实地攀登高峰的旅程,漫长而坚定。这两年,朱力开始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搭建新的团队。也许,未来竞越将会在朱力踩出的实路上大步向前,走出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 End -
*本文转载自《培训杂志》2019年7月刊
更多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