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竞越
企业人才发展顾问与业绩改善伙伴
沙龙回顾 | 朱力说“创新”:交互,创新的终极优势

发布时间:2022.10.06

昨天我们探讨的是组织如何塑造创新能力,今天来聊聊在创新从产品维度向组织能力维度迁移的过程中,个体最需要做的转变是什么。


 

  

这是谷歌公司的员工餐厅。刻意设计了多个窗口,让员工在吃饭的时候排上一会儿队,每拿一道菜都要排四分钟左右,大家正好利用这个时间跟旁边的人聊聊天,做一些交流。
四分钟意味着什么?对一个10万人的公司来说,10万个4分钟约等于6666小时,而谷歌员工的人均中位数年薪是247000美元,美国人均年工时数是1790小时,“浪费”四分钟,谷歌要损失近1亿美元。如果这些时间省下来,谷歌的天才们能多做多少事情,为什么要让他们花四分钟时间排队呢?
在谷歌,这叫作“交互四分钟”。

1

什么是交互:善于创新的人,对交互都有执念

 

所有善于创新的人对交互都有一种执念。苹果的新办公大楼总部可以容纳14000人,却只有一个食堂,因为乔布斯希望员工们在吃饭时能多多走动。整个办公楼的设计也旨在让员工多走动、多沟通。乔布斯在建皮克斯大厦的时候也曾强烈要求整个大厦里只设一个洗手间,希望增加大家彼此见面打招呼的机会,没准能刺激出一些灵感。
为什么交互如此重要?通常头脑风暴的过程都不是一个人想出来的,而是靠两人或多人的互相激发。我有一个想法,你有一个想法,交换一下,就有了两个想法。这个过程就是在做交互。
电脑行业可以拿来作类比。早年间整个电脑产业都在朝着“做更大的电脑”这个方向发展。直到有一天,一个美籍华人Charles Wang提出,Computing is Networking,Networking is Computing.(联网力即算力)。从那时起,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人电脑也许会非常有用。以前即使比尔盖茨自己都想象不出个人电脑有什么用处,但当人们认识到联网力即算力以后,个人电脑因为联网而变得无比强大了。
想象一下,如果人脑也能这样彼此连接、交互,那么一群普通大脑连接起来,它的算力很可能会超过一个“最强大脑”。因此,教育和组织变革都在努力将人们更有效地联系起来。
iPhone的触摸屏是iPhone非常了不起的首创之一。关于“触摸屏是谁的主意”,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2005年,苹果正在做Pad项目。微软当时也在做Pad项目——surface。当时乔布斯去参加一个好朋友50岁大寿party,比尔盖茨也在场。寿星是比尔盖茨麾下一位重要的工程师,他和乔布斯聊起他们正在做的手写笔。比尔盖茨听到两人的谈话,非常担心乔布斯盗用这个主意。可乔布斯回到公司后却和研发团队强调那支笔十分失败,希望讨论出把笔替代掉的办法。团队发现有一家小公司叫做finger touch,在开发触摸技术,还不太成熟,但乔布斯下决心把这个公司买下来,于是就有了后来的iPhone触摸屏。


 

 

iPhone触摸屏是交互的产物

这样说来,触摸屏到底是谁的主意呢?与比尔盖茨担心的正相反,乔布斯恰恰聚焦于“不要手写笔”,但如果没有和那位工程师的对话,他也不会想到这个主意。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从每个人的话中听到有意义的成分,就能够更好地做共创和交互。
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新的。用学术名词来说,这就叫做涌现。

 

2

视觉化革命:交互共创的核心能力

 

如何才能够交互呢?我们需要掌握视觉化的表达手段。
正如水电煤、通信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设施一样,视觉化是交互的基础设施。传统认知上人们并不重视视觉化,而是习惯于闭着眼睛在脑中错综复杂的信息里捋出一条思路。这个苦思冥想的过程是没有交互的。所以,当我们提倡交互时,视觉化成了对所有人的挑战。
为什么一定要视觉化?因为视觉化是远比自然语言更有效的一种表达手段,它更能够有效地连接彼此。通信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从2G到5G,所有“G”的更迭其目的都是为了让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容量更大,促进计算机在各种地理位置上都能快速响应、快速交互。同样,人和人之间如果要产生更好的交互,也需要有比自然语言更强大的交互手段。
自然语言通常用来陈述已经发生的事实、表达已经确定的思想成果。但是,在创新过程中我们要探索的是朦胧的未知世界、捕捉飘忽的意念,这时仅仅靠自然语言显然不够。表达思想的手段是探索者的生存手艺,未来的探索者必须擅长表达思想。我们常见的视觉化工具,如示意图、故事板、概念海报也都是通过多元的方式呈现信息,从而刺激彼此的思想产生碰撞。
曾经,能写会算就是知识青年,在交互时代,能言善辩很可能还是文盲,只有掌握了“视觉化表达“才算脱盲。

 

3

共创的意义:提高集体智商,远胜于最强大脑

 

有的公司努力寻找“最强大脑”,花重金挖来得过国奖的创新人才;有的组织则希望一群人在一起,共创1+1>2。
作为领导者,你会把你的员工培养成“最强大脑”还是让你的组织变成是一个更加具有交互和协同作用的团队?
作为员工,你会把时间用在自己想、想透了再表达出来争取别人认同,还是尝试把想法用一个更友好的界面表现出来,让别人更容易明白?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人、一个组织的信念。很多组织煞费功夫请来了清华美院毕业的顶尖创意人才,却发现作了“无用功”。不是公司的文化土壤不适合他们,而是我们一开始就设想错了。创新不是哪个大咖做出来的,创新是大家协同交互出来的,比起偏信大咖,组织文化更应该鼓励集体交互。

 

4

思想交互:从改变“独立”思考、反思“批判性”思维开始

 

当然,视觉化并不是目的。敏捷项目管理大师Jim HighSmith说,创新是涌现出来的,是在人们的交互沟通中,在扩展彼此的想法时融合起来的,而展示、模拟、原型、模型等等都是创新的催化剂。
交互意味着既要沟通,又要互动。思想的交互,仅有视觉化是不够的。交互能否实现,除了视觉化的表现手段,还取决于我们能否改变自己所谓“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否能够反思我们对“批判性”思维的大肆宣传。只有改变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惯性,才有可能超越视觉化,真正做到交互。
各位是否思考过,思想和表达的关系是什么?积累思想终成一家之言,可以著书立说,可以说“思想是为了表达”。反过来,做模型不是为了求得认同,而是为了促进彼此的想法碰撞,让彼此添砖加瓦,这就叫做“表达是为了思想”。二者有巨大的不同。
我们一直认为思和想是个人的功课,表达意味着思考的结束。大家想问题的时候往往希望不被干扰,独立去想,然后再上会讨论。如果遭到反对则会感到非常焦虑,害怕不受欢迎。所以长期以来,我们努力训练自己的大脑变成最强大脑,确保自己想的东西是正确的、有创造性的。谈到创新我们首先会希望找到那些能够“想”出创新点子的人。但创新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我们需要促进彼此交流。创新是一个过程,一个从点子出发,逐渐讨论、交互、做模型,得反馈,之后慢慢找准方向、精准定义问题,再慢慢找到解决方案的过程。“金点子”意见箱的存在恰恰是在逃避形成创新型组织的这一过程。
视觉化是让一群人在一起自言自语,转变成共“想”和共创。因此,视觉化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便于别人理解反馈。更好的交互是更好的洞察,也因此带来了更深、更高质量的创造,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也能随之越来越深入。在互动和共创中一起完成思考,才能在交互中产生意料之外的惊喜。

 

谷歌执行董事长、联席CEO埃里克施密特在《重新定义公司》一书里面写到谷歌的创意精英们有一个特点叫心态开放,他们可以自由地与他人合作。在评判构思和结论时,他们看中的是优点和价值,而非出处。正如乔布斯通过surface的那支手写笔认识到了“用户需要的是什么”,我们也应当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无论是谁说的话,都能不再以批判的单一维度去对待,而是认真地寻找其中有价值、有启发的成分。“独立”思考到群体思考、从“批判性”思维到互动涌现式思维,这是在做交互的过程中除了视觉化表达以外人们需要做出的的另一重大转变。

 

“批判性”思维帮助人们洞察真相,辨别真伪,这是“批判性”思维的优势。但是创新不是为了找真相,创新是为了捕捉意念去创造更好的未来。互动涌现和批判思维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批判性”思维是过去、现在聪明人的标签,但互动涌现将是未来智者的特征。这群人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彼此触发,让心流畅快地流淌;能够添砖加瓦,从模糊到清晰渐趋明朗、融合创新。

 

总结

交互是一切创新行为的节点,视觉化是交互的基础设施。而改变思维习惯是交互的最大困难。任正非先生说,改变习惯要从形式化走向行事化。先僵化模仿,再慢慢内化为习惯。
LUMA Institute 是美国一家专门致力于帮助组织形成创新习惯的学习机构。它把设计师们用的方法抽象出来,变成一套架构——英为。交互是在视觉化的环境中产生的,因为只有视觉化,信息才能有效传递;只有视觉化,才能捕捉到意念的微光。英为的所有工具也都致力于在视觉化的环境中推进群体思考。
例如,英为系统中有个工具叫牛眼图,它的作用是用来区分重要、必要和边缘事项,帮助人们进行整理。怎么使用呢?课堂上老师会请学员在墙上画三个圈(像牛眼睛一样),一张张小纸条代表你的所有元素(可以是一些待处理的数据,或是留待挑选的方案),全体一起参与讨论,哪些东西放在最中间,哪些东西放在第二圈、第三圈。

 

 

 

牛眼图

工具本身并不复杂,难的是如何引导、帮助学员们认识到自己的思考习惯和跟别人的交互习惯必须改变。贴纸条讨论的过程也是迫使每个人倾听他人观点的过程,用牛眼图这样直观的呈现方式能够促进大家在听他人观点时刺激自己去思考,过程中大家对问题的核心越来越清楚并逐渐形成共识,这就是思想交互、深入洞察、完成共创的过程。
从此,思考不再是一个人独立的事情。认知是在思想交互过程中快速地交替上升,逐渐捋出一个头绪——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新的
LUMA英为这套系统里共有36个工具,都是为了在视觉化环境中促进群体思考。课堂上讲师会给到一些表格或思维工具,但是仍然需要花大量时间来训练、教化以及让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别人交互的方式要改变,从而逐渐让整个组织认识到如何才能真正培养起组织的创新文化。国内外越来越多客户会花大价钱训练LUMA系统,是因为他们不再幻想依靠请来大牛就可以一劳永逸,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培养整个组织的全新工作文化。

 

 

由竞越创新学院精心打造的【英为®敏学快享】设计思维快捷应用线上课程第2期 也即将开营。线上翻转课堂从英为的36个工具中摘取了包括牛眼图在内一共6个工具,帮助你快速了解这套最普适和便捷的设计思维流程。

 

前一讲我们谈到,为什么创新不再为了更好的产品?因为创新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产品不是一瞬间诞生的,而是逐渐演化而来的,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突破,重大突破后还可以持续地让产品继续演化下去。组织能力的发展也是这样逐渐积累起来的,因此创新不是为了产品,而是为了那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字节跳动确实能够做到很多爆款,一群能创新的人以及具有创新的组织,因为它拥抱的是设计思维。设计思维不是一个流程,而是一系列能够整合在任何流程的行为范式,帮你让事情做的更好。昨天提到人类学研究方法,无论是面谈采访,或是自说自“话”,目的也都是帮助我们做的更好。

 

最后,希望大家始终明确一点:视觉化不是目的,共创才是目的。当我们的员工能够像埃里克施密特所说的达到创新基因的标准,即能从任何人说的任何东西中找到有价值或有启示的东西的时候,我们的组织就能变成一个拥有愉快工作氛围、可以源源不断产生创新的组织。


有些组织认为“如何让企业活着”是眼下最关键的,但即使是“活着”,也要有新的活法,那就是用新的方式工作。作为员工,当你愿意花时间去做可视化文件,这意味着你开始依靠大家的智慧;如果你是领导者,这么做的时候,便起到带头鼓励作用,领导者的思考习惯就是员工的思考习惯,最后也会变成你的客户的思考习惯。
创新是一条有生命力的河流,是一个能够让企业源源不断产生产品的依托。VUCA时代充满不确定性,唯有通过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一起解决那些全新的没有经验可循的问题。无论企业想创新还是想先活下去,都需要形成共创的氛围。
让我们一起努力,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 © 2011 竞越顾问公司 粤ICP备05137830号

内容中心

400-820-5195

在线咨询

400-820-5195

联系我们

400-820-5195

微信咨询

年度课表

返回顶部